今年上半年,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全力确保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以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为载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高标准推进,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目前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全市在“三农”重点工作中,以务实奋进、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奋力书写浓墨重彩的“三农”篇章。
强政策落实,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立足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产粮大县奖励、生猪产业扶持等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提高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晋中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五项措施强化政策落实,努力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今年全市农作物春播面积434.41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作物363.47万亩、经济作物70.94万亩;机播面积306.3万亩,地膜覆盖面积80.55万亩;二是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全面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及时开展专家技术指导、监测检查指导、防控应急演练、生物农药防治飞防观摩,全面确保防控取得实效;三是加快推动畜牧业恢复性增长。上半年新建改扩建的生猪项目32个,新增畜类1.603万头(只),新增禽类145.41万只,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5858.33万头(只);四是统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半年监测非瘟5210份,检测数量质量全省领先;五是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一、二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合格率99%,全市速测的3012个样品全部合格。
以项目为王,推特色优势农产集聚发展
晋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五大转变”,立足市情、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全面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大力实施山西农谷省级战略。坚持用好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高举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两面旗帜”,聚焦“十个突破”,致力于2020年实现“三年成势”目标,加快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功能食品加工基地、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等“六大基地”,着力打造主食糕品等“七品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同时整合山西农大和省农科院人才、科教、技术资源,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以“谷城院融合”促进活力迸发。
二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全市“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着力构建四大体系,推动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塑造、标准化提升。重点实施了百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借鉴推广寿阳县墨西哥功能农业示范园“深松、密植、减肥、禁膜”模式。此外,全市共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5.6万亩,亩均粮食产量较过去增加100公斤,亩均化肥使用量较过去减少2.2%。
三是着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针对全市实际,着力做强肉制品、主食糕品、功能食品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做优果品、酿品、乳品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大药品、饮品(药茶)两大潜力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05.8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7.4%;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已开工重点项目16个,完成投资16.31亿元;十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12.12亿元。
四是加快推动药茶产业。在发展药茶产业加力提速,目前,晋中市药茶产业协会即将成立,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药茶标准化基地和初加工建设,国家级万里茶道博物馆、山西药茶博物馆、山西药茶产业一条街3个项目落户祁县昭馀古城,着力打造晋中药茶全产业链和以“茶”为主题的文旅商业综合体。
五是努力确保“菜篮子”供应。上半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占地面积9.8万亩)、产量4.6亿公斤、产值21亿元,全市四分之一的设施蔬菜面积拿到了三分之一的蔬菜产值。肉蛋奶综合产量完成28.26万吨,完成目标任务48万吨的58.9%。
六是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在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2019年项目,其中国立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6个,总任务16.6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8万亩),开工在建进度53.28%,完成投资13459.96 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1000.8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2459.08万元);省立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3个,总任务6.65万亩,处于招投标阶段。
七是加快农业标杆项目落地。争取省级农业标杆支持项目3个,分别为平遥牛肉产业集群提升项目、海玉园食品企业研发检测建设项目、得天缘年出栏60万头商品猪循环经济园区项目,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
八是梯次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推进太谷国家级、4个省级、12个市级、10余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各地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九是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建或改建仓储冷链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预计有41个实施主体新建冷库82150立方米、改建冷库13340立方米,预计享受补贴金额1758万元。
抓重点工作,三举措助力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两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2020年全市以产业振兴为纽带,致力于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示范样板,在路径办法上积极探索。
着力抓三方面工作:一是巩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二是消费扶贫;三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探索推进。
目前在具有脱贫任务的9县(区)巩固发展标准化杂粮示范基地58.42万亩,新发展和改造中低产果园2.57万亩,新建中药材3.94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含食用菌、节水莲菜)0.057万亩,新发展畜类1.523万头,新发展禽类145.31万只。整改工作进行“回头看”中,已经发现存在问题合作社942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8.3%,共发现各类问题26620个。
全市“五进九销”消费扶贫行动实现销售额7820.85万元。在推动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寿阳东山五县瞄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过渡衔接中,目前,左权县已被确定为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县。
以发展为要,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3647个村组开展清产核资,100%的村组已完成清产核资并录入系统。全市共核实资产180.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7.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53.0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127.3万亩。100%的村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全市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1万户,221.7万人。99.9%的村完成股份制改革,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总数3646个,完成登记赋码3060个,颁发证书3031本,累计股金分红9720.38万元。
二是创新开展“五地一产”入市改革。2020年,晋中创新提出开展“五地一产”(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入市改革,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和模式,落地建设了一批社会投资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为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是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托管试点。研究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力争5年内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完成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去年3月份整合后,挂牌成立了晋中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各县挂牌成立了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人员转隶工作已全部完毕,全市编制执法人员228人。
走善治之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结合“爱国卫生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农村户厕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卫生乡村建设五大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重点开展六项行动:一是村庄清洁行动;二是厕所革命方面。截至目前,已改造6868座;三是农村垃圾治理方面。全市建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87座,配备清扫保洁人员8401名,行政村实现清扫保洁全覆盖;四是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坚持梯次推进、分类施治、水岸同步,各县(区、市)规划已基本全部完成;五是卫生村创建方面。开展卫生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农家、进学校及培养基层卫生健康骨干的“三进一培养”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卫生示范乡村,带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六是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改善农村示范村第二批省级1100万33个村,市级700万35个村。
此外,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加强系统谋划,有序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预计今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初稿。下一步,该局将各项工作坚持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努力推动年度“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本报记者 阎建军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