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主体在寻找出路的时候,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服务者,是修桥补路、打开通道?还是任其自生自灭,甚至设置路障、抬高门槛?方向不同,结果迥异,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民生先要保就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稳就业保就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重大政治责任。要想履行好这个责任,稳住就业基本盘,就必须放宽准入,确保市场主体“进得来”,也就是让小微企业、让个体户活起来、火起来。一家小企业平均可以吸纳8人就业,一家个体工商户可以吸纳2人就业,很显然,这样的市场主体是稳就业保就业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然而,“主力军”的烦恼却不少。办企业需要营业执照,需要办理涉税事宜,需要克服租金贵、融资难的瓶颈……这些问题无论哪一步绊一下脚,“主力军”就将举步维艰,甚至直接倒下。小微企业、个体户的优势是小,可以轻装前进、跑步入场,但劣势也是小,负载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这时,政府部门的扶持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了。
近日,我省市场监管和税务部门就稳就业保就业相关政策进行了信息发布和解读,对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的市场管理者、服务者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市场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不断放宽准入、降低门槛,通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开办涉税事项等举措,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进得来、进得快。第二,一手抓优惠政策落实,一手抓服务提质增效,全力支持市场主体消除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速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用稳市场保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减税让利,普惠市场主体。也许有人会问,我怎么感觉不到优惠政策的温暖呢?那是因为,有的政策减免幅度并不小,但具体到每一个主体,绝对额却并不大。比如,税务部门通过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和提高起征点标准,全年预计减税20亿元,可以让近71.3万户小微企业直接享受优惠。有的政策是间接发挥作用,比如,对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的出租方,减免其应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让个体工商户间接受益。第三,帮助市场主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税务部门联合银保监部门,创新信贷流程和金融产品,通过“以税促贷”“以信换贷”,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可以看到,这些举措走的是新路子,出的是硬招数,让的是真福利;长此以往,市场主体必然能够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李亚峰
【责任编辑: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