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随着最后一笔30万元执行款汇入法院账户,一场横跨十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在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法院圆满执结。申请人李某(化名)热泪盈眶,将锦旗郑重交到执行法官手中:“十年了,是法院的坚持给了我一个交代。”
十年积案执行路上多坎坷
2015年3月,李某因47万元借款本金及利息未收回,将王某(化名)父子、儿媳三人及其朋友赵某(化名)诉至法院。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四被执行人名下均无可供执行财产。执行干警虽第一时间冻结四人银行账户,但账户余额合计不足万元,案件陷入僵局。起初,四被执行人按法院传唤到庭接受询问,并在偿还部分款项后玩“消失”。“每次上门都扑空,电话沟通总说‘再等等’。”承办此案的前执行法官回忆,十余次实地走访,但始终未能发现有效财产线索。此后十年间,法院定期查询四被执行人账户,陆续划扣账户金额返还于申请执行人,但剩余30余万元始终未履行到位。
柳暗花明小产权房现转机
2024年初,申请人李某向法院提供关键线索:王某父子在某村拆迁安置中分得两套小产权房。晋源法院执行局立即恢复案件,经查,王某父名下两套安置房中,一套自住,另一套以“一次性收取一年租金”方式出租,年过八旬的王某在执行干警表明来意时,既无法清晰表述自己意思,也无法提供儿子联系方式,更难以清晰陈述房屋权属。面对复杂情况,执行干警一方面果断前往房产所在村委会调取原始分配协议,确认两套房屋均属王某所有,并向村委会了解四被执行人家庭情况、联系方式和十年来的财产变化情况,一方面向承租方了解出租方、缴纳租金等情况。
在执行干警走访调查后,始终“隐身”的王某儿子王某某突然现身,提出“愿意一个人偿还剩余款项,但希望法院暂缓执行一段时间便于凑钱”的请求,为了妥善解决案涉纠纷,在征得申请执行人的同意后,执行法官决定给予王某某2个月的时间。为了避免被执行人“故伎重演”消失,期间执行法官定期与王某某联系并以传唤其到庭了解情况的方式“考验”其还款的意向。
智慧执行刚柔并济解困局
面对法院的一次次传唤,王某某始终未现身,并对其现居住地亦隐晦其辞。执行法官的心再次悬了起来,一方是焦急等待期盼回款的申请执行人,一方是承诺履行义务但始终不见身影的被执行人;一面是身体孱弱耳背语迟的八十老翁;一面是产权未予登记的小产权房和杯水车薪的租金。为了破冰难题,经过研判分析,执行法官果断以推进房产处置倒逼王某儿子现身。为此,多次前往王某家中,向其耐心释明不履行判决的法律责任,在约谈中亮明底线,继而现场张贴拍卖公告、告知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线下评估……
在得知房屋即将被拍卖,始终“隐身”的王某长子被迫再次现身,并主动将30万元汇入法院。但是剩余案涉本金及利息已达39万元,但9万元并不是小数目,面对又一难题,经执行法官多次协调,申请执行人李某主动放弃:“十年了,法院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这份司法温情与执行威慑的完美平衡,让双方握手言和。(本报记者 章大军)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