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作品《古州七月传统庙会》
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一幅来自山西的年画作品《古洲七月传统庙会》分外醒目,引人驻足围观。
这是一幅表现作者家乡每年一度举行传统庙会情景的美术作品。它以年画为体裁,人物和庙会相关的景物为题材,鲜活、生动、详尽地把流行于当地的古老庙会文化现象“镶嵌”在画纸上,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作者为山西省知名画家、省政府文史馆参事室研究员、阳泉市美术书法创作研究院院长贾廷庠先生。
贾廷庠的名字,在我认识他以前就很熟悉,甚至还心存敬畏。那时由于工作和本人兴趣爱好的关系,我每天都有条件阅读到单位上订购的大量杂志和报纸。在那些媒体上,他的作品登载率很高,很多反映的都是当地乡土文化。
地处太行山西麓的平定县,与忠义之乡盂县比邻相望,是晋东阳泉的一个千年古县,文献名邦,史称平定州。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贾先生就是这方泥土泡大的,他在本地有着茁壮的感情根基。对当地的衣食住行和风土人情皆了如指掌,更内化于心。
年画《古州七月传统庙会》描述的正是发生在贾先生老家的故事。这幅画高2米,宽1.7米,可数人物多达400之众,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技艺精湛均震撼人心。从美学价值到叙事的写意效果都有相当的可考性,将其比着当代年画版《清明上河图》也不太过分。该作一经出手就备受瞻目,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荣登全国美术最高殿堂。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每隔五年举办一届,号称美术界奥林匹克奖,很多画家为之精心创作乐此不疲。此次美展,山西年画作品仅《古州七月传统庙会》一件入选,也是阳泉唯一 一件入选美术作品。此前,阳泉入选作品已经连续空缺三届了。参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就是这样一块硬骨头,贾先生凭借自己的实力硬是把它攻克下来。
在距画展一年以前,他就考虑,用自已擅长的绘画手段来反映一下古州平定这个千年古县的美食文化、古城文化和非遗文化,把家乡的故事讲出来。然而,怎样表现?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成了一度困惑他的问题,曾使他一筹莫展。
他经过反复比较,审慎选择,深思熟虑后终于决定从老家这一特色文化——美食文化入手。基于此考虑,便形成了这幅画的基本架构——便敲定以古城街、古建筑为原型,以庙会形式为主线,通过赶庙看戏、吃饭娶亲等场面,把平定古州这一沉积上干年的传统文化现象挖掘出来,呈现给世人。
众所周知,素材是构成文艺作品的基本元素,作者思想用不同语言表达,所产生效果就迥异。采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景物和道具,作为构成画面的基本语言符号,可以增强所叙故事的真实性和存在感。观众在一幅画中看到什么,其实就是和素材在说话。
因而,在画中我们看到的平定古城标志性建筑阳春楼、天宁寺圣庙、石排楼;远近闻名,津津乐道,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美食文化,如过油肉、手拉面、小开条、抿圪抖,、漂抿曲、油条、老豆腐、羊杂饹……等还有专属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八席、武迓鼓等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或作者把它们都选进了画中。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科技文明也不可或缺,作者也有机地将其融合进了画面里边,比如二维码、手机斗音、无人机、小矫车、共享单车、快递小哥、创建卫生城等元素。
解决素材问题是绘画创作的重头戏,素材问题解决到位,一幅画就完成了一多半。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作者没有源自生活厚积薄发的画外资本,事情办起来就会勉为其难、力不从心。
这幅画在素材的选择上堪称典范,它彰显了作者提炼生活的本领和善于在可有可无的东西中作出正确取舍的智慧,也表现出了作者在生活体验中养成的非凡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难怪他能在仅3平方米多点的纸上,一五一十如数家珍地把存在于方圆几公里的庙会情景表现得游刃有余。
当下业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即把平庸的画家称之为画匠,画匠在应用艺术语言上无所不为,而不俗的画家则在应用艺术语言上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就是说有些东西不需要面面俱到,点到即好,意到笔不到更耐人寻味。
这方面,贾先生无疑属于后者。他可谓尽其所能,运用自身的看家本领,学以致用。把最能感染读者的艺术语言留在读者的可视区间,使每个符号化的语言都保有一定的联想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观后举一返三,触类旁通;尽可能地使每个语言符号,给人感觉华丽而不繁硕,单一而不孤独。
正像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你能说这个庙会就仅有400多人、一个无人机、几个外卖小哥吗?你能说这个庙会的范围就那么一条街吗?画面的效果已经告诉观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答案取决于造境者的表现力和欣赏者的想象力。
《古州七月传统庙会》通过画家调度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和正确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才成功地把这些符号化的语言合乎逻辑并切到好处地排列组合起来;才把一系列极富表现力的相关物像,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美学规则,合理有序地罗列在一起——才把一场热闹非凡,气势浩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庙会场景完美地跃然纸上,有力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在艺术手法上,他还重点强调了年画形式感的处理、装饰人物的处理和色彩基调的处理,有效地烘托出一种充满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在构图和视觉效果上,这件作品的构图也挺别致,有别于常见的陈式化构图,说它是“国”字形构图,其实更像是“图”字形构图,该构图的最大特点是内容丰富饱满,部局匀称大方。史上如此经营位置的先例也不乏有之,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如此。
视觉效果是美术作品绕不开的话题,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终极目标。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所持观点,画画的标准就两个字“好看”,指的就是视觉效果。选材也好,构图也好,色彩调配也好,为的就是收到一个好的视觉效果。《古州七月传统庙会》的视觉效果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人物众多百看不厌,二是色调沉稳气贯长虹。
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山人海的人群刻画中,画家在人物塑造上无一草率者,男、女、老、少人物表情各不相同,衣饰、装扮、动着、姿态不尽重复,生意人项上吊挂的二维码、年轻逛街女肩上挎着的手提包、老年人脸上的皱纹、中式衣服上的扭扣、小孩童装上印刷的米老鼠图案等等都绘制得一清二楚、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拿出来放大很难找出任何瑕疵。冷军的油画画得细令人惊叹,而贾先生的年画画得细也使人不禁感叹。
色彩效果是该作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幅画的色彩并不复杂,全画大致仅用了红、黄、兰、绿、灰、白有数的六种颜色,但丝毫不显得单调、眼花瞭乱。由于主要用的是原色,所以显得沉稳大气,毫不浮躁。鲜艳的大红在翠绿的对比之下,一动一静、有声有色;白云和飞鸽在青蓝色天空的衬托下,灵动祥和格外漂亮。色度渐变在散点透视的作用下形成由下而上的视觉流向,使画境中沉静的颜色意化为飘逸的色彩。红、绿、兰、白、灰交相辉映,象征喜庆的大红色调把气贯长虹的节日氛围推向看点的高峰。而在半空中翻舞,形似二龙戏珠的雪白色拉面,在画面的中央部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个庙会,通过画家匠心独运的艺术表达,酣畅淋漓地再现给了世人。
不受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贾先生没有辜负自己对讲好中国故事,把家乡的乡土文化宣传出去的承诺。他把汗水和智慧融入生他养他的泥土,浇灌出散发乡土气息的绚丽花朵。望《古州七月传统庙会》这朵蕴含泥土芬芳的美术之花陶冶更多人的心灵!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