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文明的浩浩长河中,中华孝文化宛如一条坚韧且熠熠生辉的红色血脉,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经络。它凝聚着先人的超凡智慧与深沉情感,历经岁月的重重磨砺与沉淀,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人类精神文明大厦中无可替代的坚实支柱。而屹立于山西南太行山的晋城中华山,恰似一颗深藏千年的璀璨明珠,堪称华夏民族孝文化的源头,这一切,都与人类始祖伏羲赐名、祭祖的古老神话传说紧密相连。
祭祀祖先的习俗,萌蘖于远古时代的祖先崇拜。当时,人们虔诚笃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庇佑子孙后代的神力。相传,华胥氏在雷泽之地偶然踩到巨大脚印后受孕,于成纪诞下伏羲。华胥氏不辞辛劳、含辛茹苦地将伏羲抚育成人,这份伟大的母爱,不仅是伏羲辉煌成长历程中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更是开创和奠定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厚根基。 华胥氏仙逝后,伏羲在古昆仑墟(阳城县析城山)潜心钻研阴阳八卦。一天,他抬眸望见对面山峰独立,云雾缭绕,仿若仙境。恍惚之间,母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天空。睹物思人,伏羲便将此山赐名为中华山,并在此举行了一场庄严肃穆且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
在这场庄重肃穆的赐名祭母大典上,伏羲亲自率领众人,怀着无比虔诚的赤子之心,以丰盛的祭品、严谨庄重的礼节,深情缅怀母亲的养育之恩,祈愿圣母华胥氏护佑华夏儿女千秋万代吉祥安康。这场仪式,首次开创了中华民族以祭祀祖先表达孝文化的先河,成为华夏后世传承孝文化的光辉典范。
自此,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便成为中华山伏羲祭祀祖先活动日。每到此时,无数华夏子孙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共同缅怀中华圣母华胥氏,虔诚地弘扬和传承孝道精神。中华山也实至名归地成为中华民族同宗同脉共祖的精神圣地。
“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的基石,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起点,更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关键纽带。它所涵盖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悉心奉养,更包含精神层面的由衷敬重;所涉及的,不仅是生前的体贴照料,同样包括身后的深切追思。
中华山因伏羲祭祖这一神奇故事,深深烙印在全球华人心中,成为孝文化的鲜明象征与心灵朝圣的华夏祖庭。在此地,孝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象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与传统习俗,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讲述伏羲祭母的动人故事、郑重参与祭祀大典活动、满怀敬意地登山朝拜,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对中华根祖文化善心孝道的生动传承。
每一位踏上中华山这片神圣土地的人,心中都会悄然种下一颗孝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中生根发芽、代代赓续。参与祭祖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与弘扬。它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真切感受到自己与根祖的紧密相连,深刻体会到作为孝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与荣耀,并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
纵观中华孝文化的发展脉络,以伏羲祭祀开先河,以虞舜时代为起点,经孔子理论升华,秦汉制度强化,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涵盖个人修养、家庭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伦理体系。在新时代下,我们肩负着守护和弘扬这份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让我们携手前行,秉承“善人必孝感天下”的理念,让孝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刘全林)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