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始成器”,既是针对案例创作,也是针对法官个人的成长。如何为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优秀案例?需充分做足以下三点准备。
写好案例的前提
要写出一个好的案例,往往需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具备培育案例的意识和能力。
以我本人主审,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的三个案件为例。第一件,涉及专利发明的功能性技术特征的认定。专利法对功能性技术特征的含义虽进行了规定,但在具体案件审理中很难准确把握,往往是案件的争议焦点,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典型案例对法律概念进行具象化。第二件,涉及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金额的计算。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所遭受的损害数额往往很难通过有效的证据进行量化,是审理中较难突破的瓶颈问题。在该案件中,我们对一审法院未认定的部分赔偿证据进行了认定,同时对证据规则进行了明确,体现了当前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政策导向。第三件,涉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曾出现泛化、异化的现象,为遏制上述情况,认定驰名商标日趋严格,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该案二审判决对如何准确把握驰名商标认定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澄清,纠正了一审法院过于严格的驰名商标认定标准,回归驰名商标制度的立法本意,体现了依法加强驰名商标保护的价值导向。
从以上案例及由我复核的其他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案例来看,可以在日常办案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类案件:一是改判和提审案件。此类案件一审、二审或者再审的法律观点存在冲突,争议突出,审理过程中可纠正错误认识。二是法律中有规定,但是实践中裁判尺度不清晰的疑难法律问题。三是填补法律漏洞的新类型案件。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前沿问题,业内还未形成共识,易出现争议,需选择有把握、权威性的案件。四是虽然法律争议点不突出,但具有一定影响力,而且能够体现司法政策和价值导向的典型案件。
(二)要有一个总结积累的本子,多学习、善思考、勤积累。
“本子”的载体可书面,可电子,甚至可以是大脑,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实现厚积薄发。长期主义的积累可培养出“发现美的眼睛”,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写作的素材。记录疑难法律问题。办案过程中遇到疑难法律问题,要记录当下内心的困惑以及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记录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每一起案例建立书面的办案记录和电子文件夹,及时标注记录值得研究的问题,或是需纠正的错误观点,以备查找。记录优质理论文章。要养成良好的理论学习习惯,不定期阅览与业务相关的期刊杂志以及优质公众号文章。记录专业教科书知识点。阅读高质量的教科书可以给案例写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文章带来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好的教科书则能构建起框架化、体系性的法律思维。例如,从事知识产权审判的法官绝大多数非知识产权专业出身,尤其需要花时间阅读基础教材。省高院民三庭专门整理汇总一批较高质量知识产权教科书供新进人员学习,并通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邀请法官助理分享学习心得,这也是做好积累工作的一种途径。
(三)要有一颗愿意写的心。
《哪吒》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说:“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出来。”与此类比,要写好案例,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去写。
发现有写作价值的案例,就要勇敢大胆地迈出“粗糙”的第一步,去写。不需要追求万事俱备的完美开端,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开端。在落笔写作的过程中,思路会渐渐厘清,在交流思维火花、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一个好的案例就会逐渐成型。
人民法院案例库案例写作要点
剖析案例库案例写作的要点,可见入库案例主要分为裁判要旨、副标题、基本案情以及裁判理由四部分。
裁判要旨是对某个法律适用问题的最核心观点,是对一种规则、方法或者理念的阐述。对于案例而言,裁判要旨就是元神,是核心和精华所在,所有内容都需围绕裁判要旨展开,一般1-2条,少数也有3条。
裁判要旨与判决书说理是否必须保持一致?个人认为,裁判要旨的大方向与判决书说理一致即可,可以不完全对应。因为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加深问题认知,裁判要旨可阐述更透彻、更深刻的观点,若与判决书说理一致,往往不能使案例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副标题体现了案例的问题意识,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若裁判要旨多条,则副标题针对最主要的裁判要旨即可,其他要旨可通过关键词等方式来体现。
基本案情是对事实的认定,案例库字数有限,案情要简单明了。对事实认定的第一次裁剪在写作判决书时即已出现,彼时的裁剪围绕争议焦点;在案例写作过程中,对事实认定的第二次裁剪则应当围绕裁判要旨展开,与裁判要旨无关的事实可大幅删减。同时,也要注意回应非要旨部分的判决主文,否则可能引发疑问。
如果说裁判要旨是元神,那么裁判理由即是血肉。裁判理由要围绕裁判要旨展开,将道理说清、说透,修剪掉与裁判要旨无关的枝丫,把有限的字数用在刀刃上。
案例分析的写作要点
如果说案例写作是对原有裁判文书的归纳总结,那么案例分析就需要在原有裁判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以某知名品牌服装被抄袭案为例,该案涉及对仿冒他人服装款式和款号行为如何进行规制,行业有呼声、不同法院的判决结果则存在冲突,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的再研究和再写作。我们在关注案件的规则示范意义,加强裁判文书说理的同时,梳理相关判决、文章、国外立法例等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既为完成判决书打下良好基础,又为写作案例分析厘清思路。
在案例分析写作中,存在只对判决说理进行形式上的修改调整,缺乏深入挖掘的通病。应在判决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扩展。
在判决说理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内容进行扩展:1.描述问题点,展开阐述问题产生的背景,如有多个观点,可分别阐述分歧观点和相应理由。2.针对分歧观点,可具体阐释说明不能成立的理由,可以先破后立,也可以先立后破。3.从案情和法条入手,分析自身观点,除一般的法律逻辑分析外,可以补充判决书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立法目的、法理分析来进一步体现裁判的价值导向。4.相关法律问题或者法条的沿革过程。5.域外立法或判例的相关情况。6.对延伸法律问题的思考。由本案的法律问题想到的其他关联问题,如上述的某知名品牌服装被抄袭案,我们除分析案件争议焦点涉及的法律问题外,针对已经出现苗头的关联法律问题,提出从立法层面予以关注和修改的建议。7.从个案出发,对现行立法之外的裁判规则的总结。8.提出立法建议。
以上扩展内容并非在每个案例分析中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应当根据个案,选择最有价值、最能体现裁判理由的内容进行添加,丰富升华案例。
作者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2008年以来一直深耕知识产权审判。撰写的判决书两次入选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主审的多起案件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何 琼)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