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夯实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力度、完善支持体系并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旨在为农业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助力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农业院校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农业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等专业知识,具备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田间管理、农产品加工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第二,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能够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农业项目和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农民、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有效沟通。
第三,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到农业领域的广阔前景和重要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愿意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具备职业规划与自主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选择职业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
第四,国际视野与竞争力。了解国际农业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夯实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
专业教育在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农业院校应通过优化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顺利步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院校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强化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系统教授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生态学等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确保大学生具备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第二,构建模块化知识结构。根据职业需求,将知识分为基础、专业、前沿三个模块,帮助大学生灵活调整知识体系,以适应不同岗位要求,助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提高。第三,指导大学生关注行业动态。鼓励学生关注农业新品种、智能农业、生态农业等前沿领域,通过学术期刊、行业会议等渠道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同时,农业院校要切实结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1]。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以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院校应着重加强实验与实习环节,优化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农业院校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程、实习项目和科研课题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验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习项目则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农业生产和管理场景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的实习项目,可以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全过程,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挑战。科研课题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针对农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或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开展研究。
其次,农业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田间管理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科技创新竞赛、田间试验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举办“智慧农业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设计开发智能农业监测系统、精准灌溉系统等创新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三)加大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力度
职业素养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要想更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大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力度就是当前农业院校育人实践中的必然选择。
实践中,农业院校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结合农业行业需求制定职业目标,培养其吃苦耐劳、服务“三农”的职业精神,使其树立正确就业观。
其次,农业院校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更契合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氛围。农业院校应当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职业理想。例如,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分享实践经验,激发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农业院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素养月、技能竞赛等以职业素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校园生活,通过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2]。
(四)完善就业支持体系,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
第一,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为更好地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农业院校应紧密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实践中,农业院校应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就业体系,加速农业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与反馈机制,重点打造以能力为导向的毕业就业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学生就业能力短板,调整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案,助力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持续优化。
第二,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在当前的实践中,农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内外合作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如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建立校友网络,拓宽学生接触行业前沿的渠道。同时,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在助力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建设农业领域专业数据库、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精准的职业信息查询与学习资源对接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农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托夯实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力度、完善支持体系并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等策略的落实,能够提升专业育人实效性,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促使农业院校大学生成长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徐前芳 张港 林俊延 傅聪 陈政 楼稼怡 陈子彦)
参考文献:
[1]何秀成,孙步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和办法[J].农业工程,2022,12(01):126-129.
[2]朱鸿运,梁廷君,尹卓君.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33):128-129.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