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直播间“虚假比价”误导消费
发布时间: 2025-03-14 16:45:59    来源:山西市场网

直播间内主播们热情洋溢的推荐、看似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心动下单。然而,其中隐藏的“虚假比价”现象,却如同一颗颗暗雷,损害着消费者的权益,扰乱着市场的秩序。近日,记者探究直播间“虚假比价”背后的真相。

消费者的困惑与遭遇

李女士经常在直播间购买各类生活用品。一次,她在某知名主播的直播间看到一款不粘锅,主播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款不粘锅在某东平台的价格是399元,今天在我们直播间,为大家争取到了超级福利,只要199元,就能带回家,全网去比吧,看看谁家还有这么低的价格!”李女士被主播的话术打动,觉得自己捡到了大便宜,毫不犹豫地下单购买。

然而,当她收到货后,出于好奇,又去某电商平台搜索这款不粘锅,却发现该平台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叠加各种优惠券和满减后,实际到手价格仅为169元,比直播间的“福利价”还要低30元。李女士感到十分气愤,觉得自己被主播的虚假比价误导了。李女士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

直播间“虚假比价”

越来越常见

记者调查发现,直播间比价套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虚构原价:主播随意编造一个高价作为商品的原价,然后再给出直播间的“惊爆价”,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享受了巨大的优惠。比如,一件成本仅为几十元的衣服,主播宣称原价299元,直播间特价99元,实际上这件衣服在其他平台的正常售价也就在99元左右。

截取部分价格信息:在展示其他平台的价格截图时,故意截取不完整的信息,隐藏优惠券、满减活动等优惠内容,从而误导消费者。

对比不同规格或版本的商品:将直播间销售的商品与其他平台上规格、配置、版本不同的商品进行价格对比,看似价格悬殊,实则没有可比性。例如,直播间销售的是低配版的电子产品,却与其他平台的高配版进行价格比较。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主播和商家来说,销售额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通过虚假比价,制造价格优势,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下单,从而提高销售额和佣金收入。一些主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与不良商家勾结,共同实施虚假比价行为。

虚假比价侵害了

消费者合法权益

直播间虚假比价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咨询了山西成诚律师事务所律师闫艳军,他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虚假比价行为明显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价格法》第十四条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虚构原价、虚假比价等行为涉嫌价格欺诈,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不少消费者表示,大家并不是不能接受正常报价,而是不愿意受到欺骗,在直播带货过程中,主播应当真实、准确地介绍商品信息,提供客观的价格比较,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商家要诚信经营,保证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真实性。不要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参与虚假比价行为,要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本报记者  余嫱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李佩瑶】

0.2512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