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同市市场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场监管局、省药品监管局的有力指导下,坚持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服务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扶持政策更精准。扎实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成立中共大同市“小个专”(网约配送行业)委员会。建立“个转企”培育库,深化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8户个体户入选首批省级“名特优新”。圆满完成首期“惠商保”项目,“免费参保、免申即享”的保险保障惠及个体工商户2211户,累计赔付3082.83万元。
惠企服务更多元。融合监管职责与服务职能,“惠企直通车”入企服务31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困难146个,8个计量技术服务队服务中小企业57家,广告赋能帮扶企业18家。搭建“政银企保服”协作平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帮助企业融资近2亿元。持续优化服务。以告知承诺制为基础,探索实践外资登记“信用+N”服务模式,外资登记业务办理量居全省前列。
综合监管更高效。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市共发起部门联查任务381项,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达到100%,有效避免多头检查和监管扰民。市综检中心为各类经营主体减免检定费用1430余万元。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开发区分局创新编制综合检查清单,实现“综合查一次”。
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有序规范不当竞争。严格政策措施出台前公平竞争审查,核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文件107份,网上筛查文件2923份,督促整改问题文件45份,清理存量文件36件。实施反不正当竞争守护行动,查处新型网络、民生、商业营销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20起。
有力强化执法稽查。强力推进民生领域“四季守护”行动和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严厉打击“缺斤短两”、假冒伪劣、虚假广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全市共查办案件2172件,罚没款464.73万元,集中销毁罚没侵权假冒商品3.97万件。
有效改善消费环境。聚焦预付式消费“卷款跑路”等痛点问题,制定出台预付式消费纠纷处置实施方案。全市共建成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365家。共有32家经营主体进入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创建培育库,422家企业建立ODR系统,617家经营主体、经营商圈作出“七日无理由退货”公开承诺,线下无理由退货1.7万件,退货金额1115.36万元。全系统接收投诉举报咨询2.64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92.34万元,投诉调解成功率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市综合执法队3个案例获评全省系统案例评审大赛十佳案例及铁拳行动典型案例。
质量强市建设更加深入
打造质量标杆。2家企业2个产品获评“山西精品”,2家企业通过“山西标准”标识认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成果连续三年入选国家总局优良案例。
强化标准引领。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11个,涵盖农业、文旅、卫生健康、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制定发布地方标准40项,在研地方标准29项,协同相关部门优化完善标准体系2个。做好“标准+餐饮+文旅”文章,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指导发布《大同刀削面烹饪工艺规范》《大同刀削面团体标准应用评价导则》两项团体标准,引领带动大同市餐饮业态标准化管理和改造提升。
夯实质量基础。建立大同市企业首席质量官人才库。全市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项,省级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省级化学类药品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浑源县稳步推进黄芪小微企业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天镇县国家级、省级标准化服务业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广灵县运用“标准+认证+品牌”工作模式赋能地方经济。
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再获突破
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全市专利资源库,高校院所存量有效专利100%盘点入库。以文旅产业相关单位为重点,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培育,全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落户大同市云冈研究院。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开展黄花产业信息服务”案例入选国知局十佳案例,大同市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的案例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专题报道,相关工作经验在国知局“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新闻发布会上获推广宣传。
激发创新创造。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获省专项资金100万元,3家企业专利转化项目获省项目资金资助40万元。深入推进地理标志培育发展,1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省级审核,“大同黄花”和“广灵小米”2个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获省级培育资金40万元。
强化维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源收集摸排等工作机制,市县联动查处商标侵权案件70件、地理标志案件3起,裁决调解专利侵权案件7起。云冈区开展“识假辨假”课堂,维权援助工作获省局通报表扬。云州区发挥产业优势,为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探索有益经验。
“三品一特”安全更加稳固
持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食品安全包保实行“持证上岗、亮证督导”,健全食品安全“三书一函”、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约谈、舆情应急处置、风险预警交流等食品安全制度机制。市县两级全部建立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工作机制。全省率先出台药品零售和使用单位主体责任清单及负面清单,完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制度,编制药品网络零售企业检查指南。定期开展“三品一特”安全风险研判会商。
持续强化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强化食品生产者环境卫生、校园食品、肉类产品、特供酒、网售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儿童学生用品、电动自行车、燃气用具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开展食品安全抽检14148批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400批次,查办“三品一特”案件1377起。
持续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开展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调查。在大同大学探索推行开放型餐厅管理新模式。建成车用气瓶(CNG)追溯平台。“95009智慧赋能电梯安全管理”入选全省系统改革创新案例清单。“电梯检测机构全覆盖监督检查”“三个三推进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等举措获省局肯定推广。阳高县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跟踪评价。灵丘县“一校一码”打造“校园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左云县实现小区电梯智能阻止系统加装全覆盖。
市场监管履职根基更加扎实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组织第一议题学习24次,理论中心组学习11次,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宣讲12场次,党课、微党课27次,开展意识形态研判4次,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多形式、全覆盖。
优化党风政风行风。聚焦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清廉机关建设和行风建设行动,开展警示教育910余人次,全面建立干部职工“政治画像”档案,实现学习教育、警示教育、谈心谈话和宣传指导全覆盖。
强化法治市场监管建设。推进法治监督省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出台重大处罚案件负责人集体讨论程序实施办法和线索管理制度,推广应用执法办案系统,推动全量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编制柔性执法清单,共办理不予或免予处罚案件191起,减轻从轻案件957起,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
深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联动。牵头推进“乌大张”三地食品安全、消费维权、标准化、知识产权、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一体化协同发展。与太原强化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保护和标准化跨区域合作,与朔州实施跨区域联合双随机监管,与市中院、司法局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有效破除监管执法地域和部门壁垒。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全员培训,组织专项培训24次,开展执法技能大比武14场。大同市市场监管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取得全省市场监管执法稽查专业技能大比武团体第一名、山西省经营主体数据分析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评定“三星所”17个。平城区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武定市场监管所荣获“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新荣区“党建+”打造“红心领航 市监为民”党建品牌。
回顾2024年,大同市市场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不足。在新的一年要继续坚持“一进三主三基三高”总体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市场监管工作着力点,突出改革导向,一体推进强监管、保安全、提质量、促发展各项工作,以有力度的监管和有温度的服务,为大同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贡献力量。
庞善好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张峰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