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李玉臻,在法官和诗人之间(节选)
发布时间: 2025-01-23 11:19:37    来源:本站


寓真本名李玉臻,1966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即今中国政法大学),初分配海南岛,后调回山西,曾任晋东南地区中级法院院长、山西省高级法院院长。作为法官的李玉臻,和作为诗人的寓真,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的——两者的思维方式本来是互相对立的,一个是偏重于理性(逻辑)思维,一个是偏重于感性(形象)思维,却又如何两不相扰,各极造诣?

仔细研究,这需要了解他的人生。成长于农村,深造于京华,又有海南黎族苗族山区的边地锻炼和长期司法工作的阅历。在他少年时期,最向往的是做一个诗人,这个理想是在他大量阅读古诗、古文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铸就了他的诗人品格和诗人气质,李白、陆游、苏轼、辛弃疾的飘逸、豪放和大气,屈原、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的沉郁、雄健和悲凉,都在这位少年心里融混成“修齐治平”的志向和品格。这使他经常以一颗诗人的心眼观察、感受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对“民瘼”像所有的古代大诗人一样,感发出由衷的不平和喟叹。而在他青年时期,政法专业的大学生活,系统的结结实实的法学理论学习,又把他造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官。当他以一个法官的身份面对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时,需要排除任何情感、情绪的干扰,严格运用法理、法条衡量人的社会行为的正误。但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儒家“刑法”意识,肯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以仁爱礼义为先导,以刑法惩戒为警示,教育社会成员“循礼教”“勿犯科”,造就一个没有犯罪现象的“大同世界”。深厚的仁爱精神,强烈的家国情怀,既是他作为“中国式法官”的终极关怀,也是他作为“中国式诗人”的炽情燃点。于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命至高至厚的热爱和敬畏,把两种社会身份融和在一起,又能够清晰地区分开来——法官清醒的法律意识,使他对社会现象透视得更加清晰,再形诸诗咏时,他的诗就会字字凿凿,句句铿锵,言人所不能言;而诗人炽热的情感、大仁大义的情怀,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他的法官责任的担当和信念的坚定。法官和诗人就是如此这般地融和成一个人。谓予不信,请看他自己如是说:“但有诗心熔法理,还将正义铸文章。”(《法官诗文社蒙山笔会》)“诗心”融入“法理”,使法理更具人性化;同时又促进诗心的“风清骨健”,即以“正义铸文章”(此处“文章”,与杜甫所言“文章”义同,专指旧体诗)。但诗人和法官毕竟是两种社会身份,不容相混:“迟眠不觉诗吟苦,减饭曾因民讼忧。”(《秋感八首之三》)作诗之苦与折狱之忧很相像,虽然思维方式不同,却可以互为支撑,互为促进。“任上累多因直道,诗中浸透乃真魂。”(《七五初度》)循“直道”执法虽然受累多多,然而那“直道”也是“诗道”,是问心无愧的“诗魂”。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法官执法是毫不含糊地按律执法,诗人作诗也是毫不含糊地按律作诗。执法过程中要步步符合法律,须步步排除感性、情感、情绪诸多因素的干扰,使最后的结论在符合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符合法律的规定,但“人性”即人的社会存在的所有属性,仍然是法律法规的最终依据。作诗的过程,虽然“诗兴”起于感性所引发的种种情感或情绪,但在寻求如何最恰当地表现诗人的情感或情绪、又符合诗律规定的过程中,仍然离不开缜密的逻辑思维即理性思考,同时,“人性”即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所有属性,一定是诗律确定不移的根据。因此,法官执法和律诗诗人作诗,都是在符合“法”与“律”的规范中,寻求那份属于人性的“自由”。这也许就是法官与诗人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又一个因素。

在正式的日常工作中,他在“法律”中寻求自由;在业余生活中,他在“诗律”中追求自由。如果说“自由是对规律的把握”,而“美是自由的象征”,那么,这种生命历程将是一个不停地追寻美的过程。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他应该选择做诗人:“翰墨人生兴味长,风情雅意纵飞扬。”(《法官诗文社蒙山笔会》)作诗,是他的自由意识在现实中才能得以实现的一种生命运动的形式,是心灵自足而温润的境界——安顿心灵的世界。尽管少不得处处要虑及避除“时讳”的雷池,但比起折狱过程中,时时受到来自上下左右的“掣肘”,在夹缝中寻找最佳平衡点而遭受的痛苦,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寓真的骨子里应该是更喜欢自己是一位纯粹的诗人。

请看他的自白:“曾耽文学如痴醉,一笑当时剑气狂。”(《病榻遣怀》)这是对少年的回忆,所谓“文学”,主要是阅读古代诗歌和他自己创作旧体诗的过程。“短志苦于充大理,余才乐得做诗翁。”(《秋感八首之一》)前一句是自谦,后一句是真话,但作诗恐怕不是做“大理”的余才,而是同一块文化土壤生成的大树之两枝并茂的参天枝干。“莫为新年怜我老,诗情不减自身康。”(《拙著史诗笔记将于新年出版》)从少年到白头,读诗、写诗是他毕生的最爱。如果说诗歌创作和阅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形式,那么,对于寓真而言,作诗和读诗简直就是他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样态;只要心有所动、情有所牵、思有所获、行有所感,只要想把这些形诸语言,旧体诗的“诗语”就是他最需要和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久别故乡思绪减,山河处处醉诗灵。”(《初旅温州》)在他的心中眼中,世界处处都是“诗料”,心灵时时荡漾着“诗情”。他要把自己丰富的经历都用旧体诗的形式表现出来:“阅历此生颇富有,徐徐收拾入诗章。”(《开会归来》)他整个的生命就是一首无尽的长诗。

作诗并不是局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灯昏昨夜乏文思,搜索枯肠枉睡迟。曙色号鸣声颤颤,秋云梦断绪丝丝。霜林微醉染红靥,冷月半眠弯翠眉。徐步花蹊理杂念,静观流水续残诗。”(《秋晓》)一首诗竟然想了一整夜,还没想出来!清晨,附近的军营号声唤醒,听那号声,似乎是“颤抖”的,因为没有做完的那首诗的“诗情”恍惚难续;看晓天的秋云是一丝一丝的,有如不合适的诗句不成片段。缓步花蹊,静观流水,还想把昨夜的“残诗”续完。但这苦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章!足见作诗之苦,乃是苦中有乐。

关于寓真的诗,可说的很多,评论家们也已经说了不少,但也还有未安、不全之处。比如说他的风格是“平淡”,其实也还有“壮丽”;说他的诗豪迈,其实也还有柔婉;说他的诗质朴,其实也还有华美;有时候像少陵的沉郁,有时候又像青莲的飘逸。他的风格是在变化中的,晚年的风格有异于早期,不可一言以蔽之。下面举寓真律诗中的一些例句,由对仗创新来看看他的文化修养和风格特征。

“晚霞渐尽江声暗,篝火初燃山影奇。”(《柳州春暮》)出句“晚霞渐尽”,怎么会是“江声暗”?声音可以“暗”吗?细一想,随着晚霞渐暗,江水的涛声仿佛也低沉下来;这种视觉和听觉的“互通”即所谓“通感”效果,用来形容此时的感受又是多么确切!况且声音既然可说“响亮”,为何不能说“哑暗”?对句用“山影奇”写“篝火”的光照,构成一个特有的环境,此作者联想、观察之妙也。

“窗畔苍青苦楝树,阶前零落凤凰花。”(《再回海南》)作者在海南备受气候不适和生活辛苦孤寂的折磨,回了一趟山西老家探亲,当他再一次回到海南的时候,用窗畔苦楝树的苍青来暗喻“艰苦”的无尽,用凤凰花的凋零来隐喻希望依然渺茫,当时正值动乱时期,可见作者剪裁生活环境之妙。

“父老精魂垂大野,圣贤哲理勒高山。”(《中年》)唐人有“天垂大野”句,这里说“父老精魂垂大野”,暗指自古以来数不尽的无名先人的精魂,如天穹、如日月,覆盖、护佑着无尽的后世子孙;而对句显然是化用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赞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勒高山”一语不能不让人钦佩,此作者善于改造旧语之妙也。

“吕梁春色卷云回,山里桃花蘸雨开。”(《春游》三首之一)“春色”居然能够“卷云回”,桃花不是被雨水滋润而绽放,却是主动地“蘸雨”而开。此作者将物人化之妙也。

“更登云月八千里,留驻春晖一百年。”(《春望》)这是改革开放之际,把远大的理想、豪迈的情怀用宏阔的景色概括出来,诗意直逼苏辛,遥接李杜,此作者心胸闳放、格调高迈之所致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古今,如果一个诗人没有自己独特而新奇的“造语”,恐怕难于跻身于第一流诗人之列。上举数例已能说明作者的独创手段,再举几个他后期作品中的对仗句:“灵感忽生新月树,吟鞭追到夕阳山。”(《春兴八首之三》)这是把作诗灵感生发的美感体验,写得活灵活现;又把作诗的苦吟过程,形象化到了极致。“参差树影流霜地,静谧云波挂月天。”(《丙申立冬》)写冬夜乃有如此清肃之美。“侵眉霜渐冷,耀目树初丹。”(《秋夕》)以秋夕眉霜暗喻迟暮,又这般鲜活。“饮罢二锅将酩酊,吟成八句足铿锵。”(冬咏八首之三)这是用数字的巧对。“笔快偶模金圣叹,讼平累救 玉堂春。”(《吾今届八十》)用人名作对,不但精工,而且在巧慧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听戏长嗟失空斩,作文曾慕鲁茅巴。”(《七十二初度》)用戏剧名与人名作对,又是一巧——这巧来自思维的开阔和联想的丰富。

此外,寓真诗中经常运用现代新词和口语,新词对仗如“射线”“方程”,“代数”“几何”,“加饭酒”“嫁衣裳”,“敲电脑”“打灯笼”,“黄金屋”“豆腐渣”,“就那样”“更如何”,“宁神离远汽车道,静耳关聋电话铃”……可以说,世界上有什么词语,他都可以找到与之作对的另外一个对应的词语。但是并不觉得俗,反而觉得出奇的新鲜。因为他往往用一些人们熟知词语的字面作对,而其真义却是另外的意思。杜甫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可对“七十”,因为古代“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是所谓暗对。寓真的一些巧对、暗对,显示了他学习前人而又善于联想,这也使我们深服于刘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的论述。(李蹊)  

作者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晋东南师专、太原师范学院兼山西大学国学院教授,《诗经》研究专家。本书选取寓真创作的旧体诗三百一十首,对每首诗的思想内涵和写作艺术作了深入浅出的评析。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0.2334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