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对此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政企校多方协同联动,可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第一,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完善。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行业企业专家介入不足,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校内学生工作教师兼职承担,专业性不够,导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效不显著。第二,高校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比如每年的5月至7月。然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构建全覆盖、精准化、特色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第三,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相关课程教材陈旧,教师很少将就业理论和各个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而且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课程没有很好地发挥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
(二)学生个人方面
第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专业发展前景缺乏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也缺乏明确的定位,这导致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第二,部分高校毕业生追求的不是就业速度而是就业质量。这种现象虽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理性化的表现,但同时存在长期脱离就业市场而进一步削弱就业竞争力的风险。第三,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过于追求热门行业或高薪职位,而忽视了对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二、政企校多方协同,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就业环境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首先,要完善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鼓励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将就业状况作为安排招生计划、评估教学质量、配置办学资源的依据。其次,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稳岗拓岗。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引导各类企业履行好稳岗拓岗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最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发展促就业。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在发展中挖掘岗位,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二)完善专业队伍建设,深化就业指导
“慢就业”和多元化职业发展趋势,要求高校有专业队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过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高校需要联合政府、企业构建专业的就业服务平台,以解决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挖掘与本校学生所学专业匹配度高的岗位,及时、权威地发布招聘信息。另一方面,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利用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和自身水平,合理确定就业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升求职技巧的活动,如模拟面试等。同时,高校应加大访企拓岗力度,鼓励用人单位进校宣讲、在学校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三)树立科学就业观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就业
高校应多措并举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要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进行宣传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其次,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基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或实习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会有较大差异,需要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细化落实,提供个性化指导。最后,高校应注重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类型、就业方向和社会职业发展状况,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建设大局。(于欣雨 张佳璇)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