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瑞雪飘飘。暖阁红炉,酒泛羊羔。如飞柳絮,似舞蝴蝶,乱剪鹅毛。”随着冬季严寒的到来,元代刘秉忠的《双调·蟾宫曲》为我们拉开了大雪节气的诗韵序幕。
大雪,作为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2月7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此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天地间适时披上冬日盛装,满目一片银白,宛如一幅淡雅清新的绝美水墨画。
大雪诗韵中的静美雪景。“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代黄庚的《雪》为我们描画了雪夜中的冰清玉洁以及万籁俱静的静美人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柳宗元笔下的《江雪》,勾勒出大雪时节天地间的孤寂与清冷。寒江之上,于漫天飞雪中静坐独钓的蓑笠翁,成为这冰天雪地中的一抹倔强。“瑞雪落纷华,随地一向斜。地平铺作月,天迥撒成花。”唐代卢延让的《雪》,更是把大雪之夜的美景勾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首首诗意浓浓的文字,无不让我们从中领略到大雪时节的静美与多面。
大雪诗韵里的围炉情暖。我国素有冬季围炉夜话习俗,也为大雪节气里的围炉小坐增添了浓浓诗意。宋代杜耒的《寒夜》提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说的是寒夜有客来访,以茶代酒,炉火初红,月光洒在窗前梅花上,为这围炉夜话增添了几分雅致。明代于谦《除夜宿太原寒甚》中的“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同样描写了虽身处寒夜,却心怀希望,在围炉之时遥想春风将至,给人以诗意的慰藉与力量。“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南朝齐时期谢朓的这一《咏竹火笼》中的诗句,很好地表达了冬雪纷纷之际,亲朋挚友围炉夜坐的愉悦之情。所有这些诗词里的围炉时光,皆是大雪节气中人情温暖的极佳写照。
大雪诗韵中的踏雪寻幽。“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余。”北周庾信的《寒园即目诗》提示我们,在大雪时节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切体会雪的诗韵;在大雪纷纷飘落之时,偶尔悠然踏雪而行,定会感受大自然的别样馈赠。“飘飘四荒外,想象千花发”唐代李白的《淮海对雪赠傅霭》中的这一诗句,表达出诗人既观近雪又登高远眺时的期望、寄托与美好向往。“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清代郑燮的《山中雪后》,在描绘出雪后山中的清冷与高洁之时,更提示我们只有踏雪其间,方能体会到这份清幽与孤寒之美。
总之,大雪节气的诗韵,既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也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既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也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在自然的节奏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诗意。让我们珍惜这飘雪的大雪时节,愿我们都能如诗中的主角,在质朴洁白的世界里,静赏岁月流转,体悟生命的美好与深邃,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篇章。(张彦杰)
作者系中国法官文联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法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