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史诗级大片——“开学”,已在龙城各大中小学同步上映。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进入了“学习状态”,一暑假沉寂的校园开始热闹起来。与往年不同的是,对于新生来说,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小学语文教材结束“一纲多本”实现全国通用;科学课成小学一年级必修课,重点培养科学素养……这些新变化与孩子的学习密切相关,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孩子适应呢?
A 先学“天、地、人” 再学“a o e ”
9月1日起,全国就读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将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现行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版本教材将逐步被取代,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结束。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打破传统的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以语文科目为例,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与以往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不同的是,此次统编语文教材打破传统,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
太原西城实验小学田副校长表示:“在幼儿园期间,孩子已经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绘本书籍、电视、广告牌等,认识很多字了。由熟悉的语言带出拼音的学习,从而使拼音与识字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编排教材是符合规律的。”
“但各位家长应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先学生字拼音的学习就不重要了。汉语拼音是基础,只有认识了拼音,孩子们才可以靠自己去认识发音,继而主动去读书。家长不用担心,在拼音之前的生字量属于科学范畴内的安排,孩子们会顺利度过。”田老师补充。
B 传统篇目增多 “阅读”成为重点
从直观来看,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例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此外,重视阅读成为新教材的最大改变。重视阅读体现在:亲子阅读和名著阅读上。这些教材的改变,也对家长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太原启梦培训机构语文名师杨晓丽表示:“以语文学科为例,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新教材的变化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更好的阅读,那么,对于家长而言,就需要顺势而为,提高孩子阅读能力。”
“首先对于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感受其音律之美。其次,把阅读当作一个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完成的一个“挑战”。杨老师建议:“家长们可以预先根据阅读内容,提出一些可以让孩子思考的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在读完书后,针对问题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口头交流,这样有助于孩子去主动思考,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C 一年级必修科学课 关键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近几年,机器人挑战赛、创客比赛层出不穷,许多孩子参与其中。而到底什么是新教材要求的“科学素养”呢?相信许多家长都很迷茫。教材变化显示:从今年起,小学1-2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科学课将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重点科目。其次,还有两个“新增”:第一、明确新增了技术与工程内容。第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针对以上变化,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科学课李老师表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是保持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师资、学科、实验室建设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对于有期望培养自己这些方面专业能力的家长和学生,可以提早做一些准备。比如,在生活中启发孩子提问题,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利用互联网知识为孩子解答问题。”
“家庭也要积极营造科学氛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李老师补充道:“科学课堂不仅在课上,也在课外。一些社会机构如社区、博物馆、商场等都可以找到动手体验的机会,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场所。让孩子们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方式亲近大自然,将更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探究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一点点蓄积科学素养。”(田晓瑛)
【责任编辑 董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