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了深入论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要做好新质生产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要注重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促并进、互融互通。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层层递进分别论述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辨证原则及哲学方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文旅融合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前言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历史视角与哲学思维,在厘清实践意义、明确辩证原则、掌握哲学方法上下功夫[1]。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全面联系,实现1+1+1>3的效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地区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生产力要素之间的贯通融合越来越明显,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依然占据着一部分市场,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架起了城市与乡村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融汇,推动了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产业的发展,将各个孤立的点连接成线、拼接成面、展开成体,切实起到1+1+1>3的效果。
(二)运动发展,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存在完全静止不动的事物。传统生产力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与市场需求,与广大农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背道而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第一产业发展模式,更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内容上要找全找准传承与创新、单打与合作、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三农建设“引东风”,助推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2]。
(三)对立统一,牵住农业经济“牛鼻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是物质的根本规律。人均耕地少、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在不同的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年轻人不再热衷于向土地要生产力,只想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之一。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正是抓住了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补齐了城乡发展差距的“短板”,推动更多城市居民“回流”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3]。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辨证原则
(一)重内容轻形式,坚持“深度融”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形式对内容有一定的反作用。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农文旅融合不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更不能浮皮潦草、雨过地皮湿,而要坚持将农业、农村、多元主体要素与文旅进行深度融合,全面构建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城乡空间+多元主体”的立体式、交叉式、贯通式融合模式,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二)注重质量互变,坚持“适度融”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等无不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准确把握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度,深化对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摒弃“过犹不及”,杜绝急躁冒进、生拉硬套、“挂羊头卖狗肉”等行为的发生。
(三)树立科学思维,坚持“有序融”
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因果关联性。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入把握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等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组织管理上坚持扁平式与垂直式相结合,实现各司其职、科学统筹、步调一致,着力提升自运转能力,杜绝无序发展、恶性竞争、混沌前进等不良现象发生。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哲学方法
(一)“民以食为天”,奠定“以农为基”主基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用等生理需求,才能进一步追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中“吃”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农”这个根本,做好夯基垒台工作,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守好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依法依规开发,做好“农”字文章,盘活“农”字资源,讲好兴“农”故事,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常态化做好耕地、水源、灌溉设施等的保护与利用,全面实现“田园织锦绣,沃野奏欢歌”。
(二)“润物细无声”,挖掘“以文铸魂”新底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以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农村地区古建民宅、文化遗产、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等元素,硬件上依托乡村展览馆、博物馆、文化墙、文化公园等载体,软件上依托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与传播乡村文化,发挥互联网传播指数级增长的优势,以局部带动全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让特色农业发展搭上文化消费的“快车”,实现从“流量”到“动能”的转变。
(三)“有朋自远方来”,扩大“以旅为媒”朋友圈
旅游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要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创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乡村旅游模式,积极培优生态绿道、研学旅行、自驾营地等新业态,加快从“吃、住、行、游、娱、购”等旧要素向“商、养、学、情、闲、奇”等新要素的迭代升级,同时发挥灯火文化节、村BA、村超联赛等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激活农村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四、结语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同样,用哲学的思维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深度融”“适度融”“有序融”的原则,既要抓住“农”这个根本,还要挖掘“以文铸魂”的新底蕴,更要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进。(李燕)
参考文献:
[1]匡湘鄂.山海联动促农文旅融合发展[N].惠州日报,2024-11-01(007).
[2]朱小兵,马多宁.以农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未来发展[J].文化产业,2024,(31):118-120.
[3]卢星宇.成都世园会激发“园艺+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N].成都日报,2024-10-30(011).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