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一代又一代凭着历史经验,经过时间积淀传承保留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并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非遗产品。
在春城昆明期间,耳闻市区北面建成一个供市民休闲、购物、餐饮及娱乐的“融创文旅城”。带着好奇,前往这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文旅小镇。最大收获是来到一个叫“金滇格”的工艺品商店,主要经营云南斑铜这一独特的非遗工艺品。店面不大20平米左右,但被工艺架上摆放造型奇独、工艺精湛、浑厚古朴、典雅富丽、底蕴深厚的“斑铜”工艺品所深深吸引。当服务员观察到我对“斑铜”工艺品有极大兴趣时,便热情、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起了“斑铜”的前世今生。
被誉为云南“金属宝石”的“斑铜”煅打工艺,是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出产地在今天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主段的会泽县。据历史记载早在古代西汉朝廷的城门楼上悬挂的檐铃,就是云南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以精工细作、风吹铃响的铜铣,深得朝廷官员的青睐。我们知道铜作为国家一种战略资源,一种稀有的金属,有着十分广泛的经济、军事用途,尤其是历朝历代国家铸造钱币的大多材料都来自此地。据说当年年产铜都在6000吨至8000吨之间,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到会泽,从而开启了“铜都”的兴旺时代,这样的盛况一直从西汉开始整整延续近2000年。
“斑铜”顾名思义最大特点是着眼于“斑”字,因表面棕红色呈现出来的金色斑花而得名。在造型上继承和发扬传统特色,并充分吸收了中原青铜文化的艺术营养;在工艺制作上,从选料净化、锻打成型、烧斑、整形、煮斑、打磨等各个环节都十分严格和考究;在产品开发上,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瓶罐、壁饰、器皿等六大类斑铜系列产品;从生产周期来看,一件精美成型生斑工艺品往往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正如行家所讲,每件斑铜都是手工打造的,凝聚了每位匠人的辛勤劳动、思想智慧、丰富构思及艺术创造性。可以说每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相同只有相似。听完服务员的介绍,我对斑铜制作历史及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和认识。
驱车回旅店从西山区向管渡区行驶的路上,我的思绪不停地转动,今晚春城的夜景美丽而迷人,坐在行驶的车里欣赏夜色下忽隐忽现的滇池,城市的灯火倒映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让我想到两位作家,一位是山西知名女作家葛水平写过一篇《斑铜,一个铜铣开始的华美转身》的文章,对云南会泽县生产斑铜历史作了详细描述。另一位是云南知名作家窦红宇写过一部长篇小说《斑铜》,小说主要以张家传人,成功地炼制”大铜钱”即“钱王”以及“斑铜”即“神器”。通过以铜为内核的传奇故事,运用文学语言,赋予情感色彩,从多角度呈现出会泽历史上的“钱王之乡”“斑铜之地”制铜、炼铜的传奇经历,从而刻画出乌蒙山会泽儿女的工匠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动人故事。又想起了2020年7月14日上午由太原市杏花岭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参观调研位于杏花岭区东山区域非遗文旅小镇——小窑头的情形,考察调研了山西省唯一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传承人张浩工作室,“梅花漆坊”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郭喜梅工作室,以及西华门舞狮、美术刻瓷、传统剪纸、贾氏泥塑、武氏绣法、面花(太原面塑)、板笔书画等非遗文化产品,让人感慨万分。在调研后的座谈会上,就围绕今后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杏花岭区及太原市非遗文化产品,打造太原市对外交流文化名片,委员们都做了十分精彩的发言。
七彩云南、彩云之南。这里不仅有神奇秀丽的山川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而且更有着数不清的非遗文化和非遗故事。目前,云南斑铜这一非遗文化产品早已走出乌蒙大山,走向昆明、走向云南、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张国家文化名片,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这同样对于我们深爱非遗文化产品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深深的启发和思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需要我们在现实中不断谱写新的篇章。(马一平)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