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为什么称“盂”?盂县而今多少“岁”了?可以肯定的回答:盂县之名源于其公元前514年设县时首任长官“盂丙大夫”及其先贤“盂”;2024年,盂县已经2538“岁”了。
走进国家博物馆,您会看到这样一件重器:大盂鼎(如下图)。
大盂鼎是铸造于西周早期的青铜重器,作器者叫“盂”,他是周康王时期战功显赫的重臣。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其内壁有铭文291字。
大盂鼎的铭文写的什么内容?用今天的话讲,意思就是:在九月,康王在宗周册命盂。王对盂说:盂,伟大的文王承受了上天的大命,建立了周国。武王继承了文王的事业,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在举行仪式时,没有人敢喝醉。在举行祭祀时,更不敢醉酒。因此,天帝以慈爱之心庇护我们,大力保佑先王,使周有天下。我听说殷朝因酗酒丧失了天下。盂,你从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要职,我曾让你同我就读于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现在我要效法文王的理念和德行,任命你为执政大臣之一。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
王继续对盂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祖先南公,你要辅佐我掌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诉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循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我赐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让他们在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为了颂扬康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任第二十三年。
从大盂鼎291字铭文的内容,即可以看到,周康王对重臣盂的信任与重视,亦可以看出,盂在周康王时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告知我们,周康王姬剑(公元前1020-前996),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成王之子,周武王之孙,他是西周第三任国君,重用“盂”等重臣,治国有方,史称成康之治。关于“盂”,我们今天能知道的是,他比周康王年长,官职是司马,其辅佐康王,战功卓著。
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大盂鼎在岐山礼村出土时,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重器,被史学界称为小盂鼎。由于小盂鼎已于太平天国时期失踪,我们只知道他比大盂鼎大。大盂鼎的容量十石,而小盂鼎的容量约十二石。这两个鼎的大小之分,并非因其容积,而是因为鼎中铭文的大小。大盂鼎铭文291字,字体大,文中出现了7次“盂”;小盂鼎铭文约400字,字体小,文中出现了11次“盂”。小盂鼎刚出土时,未及清理干净,藏者就拓了一张铭文拓片。经过多年专家们的辨识,整理出一张小盂鼎铭文图。
小盂鼎铭文图
专家们研究认为,小盂鼎主要记述了盂带兵打败鬼方的战事及胜利后的庆功活动。说来话长,此不赘述。
春秋时,周天下有五大诸侯,据《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春秋五霸”。那时候,晋文公管辖着我们盂县(开始尚未设县)这片土地,先为赵氏食邑(曾发生过赵氏孤儿藏匿盂山15年的历史事件),后为祁奚封地。再后来,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其一,就有了我们山西盂县。
享誉中外的大学者杨伯峻先生,也是研究《左传》的著名专家,他穷四百多部古今有关《左传》的典籍,编著了四卷本的《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是这样表述的(括弧外是左传原文,括弧内是杨伯峻注):【昭公二十八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邑长为大夫。邬在今山西介休东北二十七里),贾辛为祁大夫(祁今山西祁县东南),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平陵今山西文水县东北二十里),魏戊为梗阳大夫(梗阳在今山西太原市清徐县),知徐吾为塗水大夫(塗水在今山西榆次市西南二十里),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顾炎武《补正》,王念孙《读汉书杂志》皆谓“孟丙”当作“盂丙”……《汉书 地理志》作“盂丙”,字形相近,易误。盂,今山西盂县)……杨伯峻先生一语千钧:盂,今山西盂县!昭公二十八年,亦即周敬王六年、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算算,到2024年,盂县2538岁了。
为什么魏献子要任命盂丙为盂大夫呢?《左传》是这样讲的:盂等“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盂丙之所以被贤举,一定与其先祖“盂”有关。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小盂鼎曾记述有康王重臣“盂”曾二次战胜过鬼方。那鬼方战败后逃到哪里去了?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曾作过考证。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揭示了:“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这个狄族后来又分出北狄等。何光岳《北狄源流史》中指出,北狄的一支“白狄从陕北东迁晋西北、晋中,最后分布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脉两侧,由游牧转入定居,分别建立了国家。”何光岳专门详论了白狄建中山国及其附属仇犹国。“仇由氏,《韩非子-说林》作仇繇;《吕氏春秋-权勋》作夙繇;《战国策-西周策》高诱注,仇由,狄国……仇由的居地《山西通志》说,厹由,在今之盂县,县东北里许有仇由故城基,县北六里有仇由山……仇由分布于今山西省盂县境,当为陕北晋西北白狄东迁华北大平原时滞留于晋冀交界区的一支。《路史-国名纪已》云,仇吾,一曰仇繇。《韩子》云,仇繇小国,为智伯所灭。”
西周早期的鬼方,被盂统领的大军两次战败,鬼方的后裔跑到那里,那里就有盂的后裔震慑之。所以,春秋多时有五个盂地。我们盂县东部太行山中有白犹后裔活动,魏献子分祁氏之田时,就把这一带交由盂的后裔盂丙管理,设县称盂,并任盂丙为盂大夫。
蔡璜纂《新修盂县志》
乾隆四十九年,蔡璜纂《新修盂县志》,当然他不曾看到1849年才出土的大小盂鼎,并不知道康王重臣盂战胜鬼方诸事,对盂县地舆作了这样的表述:“秦置盂县,隶太原,中间稍有因革。国朝雍正初,升平定州直隶,盂属,地居太行东北,峰峦旋遶,县志处其中,如盂然。”后来,有人就以此为据,错误地认为盂县因地形如盂而称盂县。
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著有《仇犹遗风录》《大话山西》等数十部)就讲过:“地形如盂,而有盂县,见识太浅。山区县份,县城多选相对平缓,水流畅达之地。这样思考,天下不知有多少盂县啦!出自盂丙,不刊之论!”盂县资深学者张建瑞先生(著有《仇犹文化初探》《仇犹古国之谜》《仇犹文化集》等多部)在《仇犹文化探研》也论证过:“有人说盂县之名源于如盂状的地形,其实不然,盂县之名应是源于春秋盂县之邑,其含义为历史的概念而非地形的命名。”亦有个别人坚持“盂县即仇犹,仇犹即盂县。”“仇犹有2600多年历史,盂县是隋唐设立的,仅有一千多年历史”云云。并认为,应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名大词典为证。殊不知,上海辞书出版社曾从1992年到2005年,先后出版过《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931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这些词典的词条释义,主要依据的是各地方志。如《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盂县,县名。在山西省阳泉市北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孟丙为盂大夫。孟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盂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以有原仇山为名。大业二年(606年)改盂县,即今县,因汉旧名。另一说认为,盂县因特殊地形而得名。清乾隆《盂县志》卷3载,盂县地居太行东北,峰峦旋绕,县治处其中,如盂然。故名。”
1995年版《盂县志》的编纂,受当时盂县兴起的“仇犹热”影响,对历史沿革作了片面的表述。2005年,国家民政部携复旦大学编写《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词条就是由各省民政厅据各地新修方志提供的。比如,词典对盂县的描述,讲了旧盂县,今盂县,盂平县,盂阳县,盂寿县等等,篇幅较长,且表述前后矛盾,不便引出。如词书讲,1958年盂县建制撤销,1960年才恢复。按照个别人的认知逻辑,盂县岂不只有“65岁”?
再者,仇犹国只有被晋国灭亡的时间:前457年!并无建国的时间,讲仇犹国建国2600余年,乃无稽之谈。著名文化学者胡太春博士指出:仇犹文化只是盂县文化的组成部分,并非盂县文化的主体。资深盂县历史研究专家杨有贵先生也赞成:盂县历史应以《左传》为据。
综上,我们还是要讲出:盂县之名,源于先贤“盂”。到2024年,盂县2538岁了。金大定十二年《神泉里藏山神庙记》,开门见山:“盂者,古盂大夫之邑也。”近年来,山西省和阳泉市等组织的考古,盂县史志办高峰主任与盂县文管所赵培青所长等组织并亲自参与的全县文物普查等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盂县的三千县历史。
2024年9月25日-26日于北京
附录之一:
光绪《山西通志》:盂县 古叴犹国及春秋晋之盂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始为县。叴犹后为知瑶所灭。战国属赵,为原仇城。汉为盂县之东境及上艾县北境,胥隶太原郡。晋隶太原国。北魏为石艾县地,隶并州乐平郡。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置原仇县,隶并州。大业初,更名盂县,隶太原郡。唐、畿。武德三年,于县置受州,领盂、受阳二县,又于抚城置乌河县,属并州。六年,徙受州于受阳。贞观元年,省乌河县入盂县,仍隶受州。八年,州废,复隶并州。宋、次畿。隶太原府。元,盂州,为下州,隶冀宁路。明洪武二年,仍为盂县,隶太原府。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隶平定州。编户旧二十三里,今同。
《日知录》:“春秋地名盂者有五: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宋之盂也。定公八年,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周之盂也。十四年,卫太子蒯瞆献盂于齐,卫之盂也。而晋则有二盂,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今太原盂县。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乐鄗、逆畤、陰人、盂、壶口,此盂在邢、洺之间。”
(下文主要引盂县志,文太长,略)
——本文作者引文并注
附录之二:
民政部与复旦大学合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盂县 ①古县名。春秋晋国置,治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大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盂丙为盂大夫。”战国、秦、两汉、三国魏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北魏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汾阳县复置,属并州。大业初废入汾阳县。
②今县名。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东临河北省。属阳泉市。面积2442平方千米。人口29.1万。辖8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秀水镇。夏、商属冀州。春秋为仇犹国,后并于晋,战国属赵。北魏为石艾县地。隋开皇16年(596年)分置原仇县,隶辽州,县治即今县城。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因汉旧名”(《元和郡县志》)。属太原郡。唐初属并州,开元中属太原府。金兴定升为盂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平定州。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2年盂县分为盂平、盂阳、寿东三县。1945年恢复盂县。1948年属晋中区行政公署第一专区。1949年属太原市人民政府第一专区。1958年撤销盂县,并入阳泉市。1960年复设盂县,属晋中专区。1983年属阳泉市。地处太行山区,河流以滹沱河最大,还有温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招山河等。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谷子、玉米、豆类、薯类等为主。矿产有煤、铁、铜、云母、石英石、水晶石等。工业有采矿、采煤、电力、机械、炼焦、化肥、建材等。207国道、阳盂、盂县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藏山、水神山烈女祠等。
上述,引自《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1656页。同页还有“盂,盂州,盂平县,盂阳县,盂寿县”等词条。528页有“仇由,仇犹”等词条。() 焦秋光
作者系盂县乌纱村人,大校军衔,军旅作家,著述60余部。近年主要协助整理乡邦文献,已印行《百年盂县诗歌》《百年盂县散文》《百年盂县小说》《百年盂县戏剧》等“盂县四书”;与高峰主编的《百年盂县献徵》已送出版社;目前正编著《春秋盂县——盂县历史沿革与文化观照》。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