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大幅削弱了大江大河决定文明中心的力量。全球气温升高,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加速(南北两极冰盖融化均超过20%)导致海平面大幅升高预期走强,“表里山河”阻挡太平洋东亚季风雨水带来恶劣天气的地理优势利好山西中长期发展。国内大中小城市之间公共服务、住房和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为就业压力大的年轻人提供了低成本的新选择。降成本,不遗余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实际,处理好生态绿色转型与煤焦冶电等碳排放量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尊重人才,吸引人才,让人才来山西留得住、用得好、不想走;攥指成拳,整体发力,融入大势,山西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关键词:新变化;新趋势;山西高质量发展
山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重要发祥地。尽管当下山西被贴上了欠发达地区等标签,但冷兵器时代借助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地带和黄土高原地理优势“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所言非虚。“这一时期山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地位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西晋、北宋后尤其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山西一直被排斥于天下大势之外。“从西晋末年到北宋之前,约三百年岁月里,黄河中游地区频发战乱,加上黄河水患及垦殖过度、生态恶化等,给北方地区以毁灭性打击,‘户口亡匿,田畴荒废’,人口大量死亡或者大规模迁徙,于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逃难景象多次出现。”宋以降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华夏政权“财赋依赖东南,政治选择京师,而京师粮食、日用品供给,则通过运河及运河沿线城市输送、转运完成。”北方秦晋豫中原王朝格局不再。到西方坚船利炮从东南沿海入侵华夏,统治者目光南移,山西基于高台的军事优势和屏护中原王朝北方入侵者的战略地位就彻底沦落。
民国以来,山西长期陷于资源型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脆弱,当下的山西是否能够摆脱历史和资源型经济的局限,融入新的发展大势,高质量崛起?
一、新变化改变旧格局,生发新趋势,迎来新机遇
首先,现代化大基建的健全和完善,打破了水运决定文明中心的历史格局。
历经现代化交通的多年发展积累,缺乏全国性和区域性黄金水道的山西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单就之前担负煤炭运输重任的铁路运力替代公路运力就会继续释放巨大的降本空间,如果产业附加值高可以走航空运输来降低时间成本,满足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黄金水道对山西发展的经济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现代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弥补了之前很长一段历史中山西因远离适宜通航的大江大河进而被经济与政治中心疏远没落的不足,当下的山西可以有新的时代选择。
其次,独特地理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考虑到气候变暖加速、两极冰山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恶劣天气增多等问题,位于第二级阶梯且东西有太行、吕梁山脉拱卫的山西,可以轻松抵御太平洋东亚季风过多雨水的肆虐,避免表里山河生态修复改善后域内“华北水塔”水量的蒸发减少,降低雨水灾害总损失,稳定提升省内水资源总量,为产业经济、城乡统筹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发展环境,显然有利于降低经济主体创业创新总成本。另外,伴随黄河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引黄入晋”等工作的持续推进,“少水”的山西有望逐步增加水量,充裕水资源总量,让“华北水塔”名副其实。
最后,政商合力生发新趋势,为二三四线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
伴随国家立法权等经济社会治理权逐级下放、城镇化建设重心从大城市梯次朝县城以上二三四线城市转移以实现相对均衡发展。二三四线城市获得更多发展自主权的条件下,势必会通过政策、立法等举措来巩固主导产业优势和既得利益,对冲大城市对经济要素的吸附。此外,伴随传统大基建和数字基础设施高标准全覆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在住房、品牌营销网络、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急剧缩小乃至被拉平,为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年轻人提供了新选择。尽管全球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人口等经济要素都在朝特大型、一线等主要城市集聚,但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只是用时间验证了趋势,其集聚的过程仍未完成。受进入城市资产门槛已偏高、多数产业发展步入瓶颈期等因素影响,之前国内特大城市、一线城市基于优势资源相对集中而形成的“虹吸效应”开始换档减速,一拥而上选择北上广深时代暂告一段落。
二、几点建议
新变化新趋势为山西收获天时地利人和的中长期发展优势。结合实际,顺势而为,助推山西高质量发展,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一)降成本,不遗余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个区域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除了科技创新、服务品质,基础是较低的综合成本。沿海地区能够赚取国际贸易红利,就是地理位置赋予其外贸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结果。在现代化交通、通讯支持下,充分发挥好毗邻京津冀港口、世界级机场群的地理优势,山西有望迎来国际贸易新机遇。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建设,就是瞄准这一新机遇的战略决策。但是,支撑这一点,需要大幅降低省内产品服务综合成本,比如政务、物流、水电气暖、生产与交易成本等,让产品在提升品质的同时拥有价格竞争优势,才可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构筑比较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收获中长期红利。否则,在产品和服务替代品非常多的大环境下,利润及财税增收会困难重重。此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构建在技术创新、产品种类和品质等方面的一系列比较优势,配齐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让市场青睐和追逐,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
(二)结合实际,处理好生态绿色转型与煤焦冶电等碳排放量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资源型地区,生态绿色转型任务比较重。在既要落实绿色转型政策又要保增长的条件下,需要明确几点。第一是产业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排污权与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以上所讨论的发展与治理的矛盾。我省以黄河流域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生态本底性建设为抓手,大幅增加碳汇量,创新机制,未来全面对接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将会为煤焦冶电等高碳产业转型进一步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第二是高碳产业转型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寻找适合当下发展阶段的绿色发展方案。鉴于山西资源型经济现实,甚至可以向中央申请一些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否则,作为基本盘的高碳产业一蹶不振,新兴主导产业尚未培育出支撑能力,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产等相关资产价格一再下滑,会严重挫伤地方士气,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三)尊重人才,吸引人才,让人才来山西留得住、用得好、不想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让人来了就想多住几日,甚至不想走的地方,显然更容易集聚人才,让人才自由发挥,创新创造,激发发展活力。按照当下全省发展规划和城市群竞争现实,依托太原大都市圈、山西中部城市群,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中长期比较优势,尊重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现代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人才就业吸纳能力是主旋律。从资源远近关系看,先多措并举留住、用好山西大学城毕业大学生和晋中职教港职业技能人才,让这些人力资源可以轻松就业,就业后有干劲,没就业的可以有用较低成本创新创业的机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人才策略,这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不断推陈出新,强化监管,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竞争与生活环境来为这些人才保驾护航。不想走、愿意在山西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山西必定未来可期。□ 卢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魂系山西(上册)[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2]冯潞.山西密码:多维度探索山西地域历史发展的大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帖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