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绿色希望照亮山西大地——“三北攻坚在山西 媒体记者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深入开展
发布时间: 2024-09-24 17:18:14    来源:本站

在山西省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关于绿色生态的壮丽篇章正在徐徐展开。近日,以“三北攻坚在山西 媒体记者走基层”为主题的系列采访活动在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河曲县、偏关县以及大同市左云县等地深入展开,实地探访“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成果,见证山西在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方面的生动实践。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媒体记者的实地探访,展示山西省在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新成果、新实践。


保德县:

荒山披绿装生态显新颜

踏入忻州市保德县的高地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基地,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曾经的荒山秃岭已华丽转身,披上了翠绿的盛装。保德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历史上长期的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面对这样的现实,保德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退缩,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五期工程启动以来,保德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规划,并付诸实践。

保德县林业局二级主任科员王部林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四个结合’的策略,即与企业合作推进绿化升级、与水利治理相结合促进流域综合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融合提升农田标准、与地质灾害治理相协同实现增绿防灾双赢。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形成了保德县独特的生态治理模式,为生态治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保德的生态环境正逐步焕发新生。”

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保德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2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56.9公里,新建管护站2座,防火瞭望塔1座。高地堎区域绿化面积达到了9.83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7%。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林业工作者和当地群众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他们不畏艰难,用双手和智慧在荒山秃岭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河曲县:

风沙变绿洲果香满枝头

离开保德县后,记者们一行驱车前往了忻州市的另一个生态治理典范——河曲县。这里曾是“三北”地区风沙肆虐的重灾区之一,但如今却已变成了绿洲遍布、果香四溢的生态宝地。

在李家峁与田巨峁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区内,树木葱郁,果实累累,尤其是“海红蜜”挂满枝头,这种果实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种植和精心管理,“海红蜜”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不仅打造出一项甜蜜的事业,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河曲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营林绿化股股长范春分享道:“我们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造林与造景结合,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整合、龙头带动、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不断探索‘三北’工程的新路径。全县森林面积已达55万亩,去年以来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5万亩,形成了‘一带一线两河六圈’的生态建设布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力。”

在河曲县的生态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原则。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河曲县委、县政府和当地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投入到生态治理工作中去,不仅注重造林绿化工作还注重将造林与造景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批集生态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区,逐步实现了从风沙肆虐到绿洲满地的华丽转身,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截至目前,李家峁流域治理面积已达到2.7万亩,治理度达到60%,其中退耕还林0.3万亩,栽植玉露香梨1.3万株,大果海红0.4万株,杏树、枣树等经济林提质增效0.1万亩,荒山荒坡治理2.4万亩,栽植新疆杨、油松、侧柏、紫穗槐等200余万株,完成通道绿化3公里,通道提升(彩化品种)7.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6.7%,比起治理前提高了36.9个百分点。


偏关县:

黄河岸边筑绿屏生态防护显成效

继续沿黄河岸边前行,记者们来到了三北工程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的关键区域——偏关县。这里青山相对碧水绕村,绿意盎然的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般守护着黄河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们沿着黄河1号旅游公路,先后到达黄河天翼观摩点、火路墩观景台、杨家川峡谷观景台以及老牛湾观景台,黄河浪涛滚滚声中叶片摇曳,树林密集如织,共同见证了偏关县在生态治理上的卓越成就。

偏关县林业局林业站副站长贾建军介绍:“我们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原则,坚持规划引领,优先选择适宜本土生长的油松、樟子松、山桃、山杏等乡土树种。针对三北工程区立地条件差、土层薄、干旱少雨的特点,探索出使用鱼鳞坑、条状整地的客土回填、石片覆盖保墒等抗旱技术,有效地提高林木存活率和保存率。近年来,我们围绕黄河、长城两条旅游公路,打造出12万亩的生态防护林,三北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北”工程自1978年开展至2023年,偏关县绿化率已经提升了36个百分点、林地面积扩大至121.29万亩;完成高速路、国省道、乡村道路绿化200多公里;新增园林村庄40余个,建设城郊型森林公园2处;境内黄河和长城沿线区域内林草绿化率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13%以上;建设黄河文化公园,打造旅游示范村4个,发展民居客栈42家,形成了全域生态、全域景观、全域旅游的发展新格局,为发展绿色文旅产业夯实了基础。


左云县:

将军绿染黄土坡生态文明谱新篇

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了大同市左云县的将军台。这里林木葱郁、风光旖旎,拥有林地面积95.4万亩,草地面积25.2万亩,森林覆盖率27.95%,林草覆盖率62.7%,位列全市榜首。而在这片黄土地上有一位被誉为“当代愚公”与“绿化将军”的传奇人物——张连印将军。

张连印是一位退休的老将军,但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感情脱下军装换上农装,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左云县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去。自2003年5月份退休以后,他2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黄土地上,深耕家乡沃土,共植树1.8万余亩,205万株,为左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光辉典范,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张连印的带领下,左云县的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有效抵御了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这片绿色屏障也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左云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感慨道:“作为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左云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张连印将军20年时间植树22000亩,220多万株,为家乡的生态建设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老将军走啦,但是他的精神永存,鼓励我们全县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继续前行,进一步为建设绿水青山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此次“三北攻坚在山西,媒体记者走基层”活动,不仅生动记录了山西这片古老土地上正经历的绿色转型与生态蜕变,展现了山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效,更为全国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典范,激发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它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光芒,照亮了山西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见习记者 武亦洁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帖清修】

0.2207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