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文章分析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存问题,探讨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策略。这些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育人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政治担当和爱国情怀。
一、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思政课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使命。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产物,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是当代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厚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作为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学生在参观中可增加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博物馆丰富的展览内容,可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理解,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红色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功能,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爱国情怀。
二、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实然困境
(一)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红色文化的教学往往侧重于历史事实的讲解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红色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当教师在课堂上重复讲述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感受和思考,教学便容易变成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这种理论形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情境单一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有些学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环境,通常局限于刻板的课堂讲授和教材学习,严重限制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创新式情境教学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环境,拓宽教育视角,深化学生的理解力,有效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
三、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的路径探寻
(一)整合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行稳致远的基础。在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新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创新呈现。通过构建在线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展览,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群体参与。此外,结合实体展览与互动讨论,可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二)强化数据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重要指向。构建“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手段。为此,高校应开发和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策略。通过建立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整合虚拟现实、互动媒体等技术,构建富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政教育的实际影响力。
(三)合理设计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走深走实的关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政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精心备课,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融入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找出涉及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足,教师应搜集挑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确保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避免红色文化资源的突兀出场。教师还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应继续深化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实效,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完成,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唐世铼 胡满英
基金项目:湖南省委教育工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湘西红色资源赋能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与路径研究”(20E06)。
唐世铼 胡满英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葛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