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驱动乡村社会全面繁荣与持续进步的核心引擎,乡风文明建设不仅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还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乡村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鉴于此,深入剖析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更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由于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和投入不够,许多地方的工作重心过于集中在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裕上,即“富口袋”。这导致乡风文明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富裕未能同步推进,从而出现了两个文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
(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一个民族的持续繁荣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乡村文化共同体逐渐被瓦解,农民的精神家园面临失守的危机,从而难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指引。
(三)不良习俗习惯影响难以改变。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中鬼神之说、风水迷信以及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一些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为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但这也为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四)公共文化建设有待完善。首先,由于部分地方财政资源有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被视为“面子工程”的一部分;其次,许多乡村地区存在大量的文化资源闲置现象,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积极推进乡村经济振兴,必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乡村应当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管理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经济形态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还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优秀文化发展活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目标是提升文化自信,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这一过程中,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挖掘与保护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包括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例如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体现本地特色又满足人民需要的公共民俗文化活动。其次,要创新文化传承发展的手段。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然要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好3D、AR、VR等先进技术对本土文化进行创意展示,运用全媒体矩阵对本土文化进行宣传。
(三)因地制宜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营造文明乡村新风尚。移风易俗,即对农村传统风俗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旨在消除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通过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仅能够净化乡村的社会风气,提升乡村的整体文明水平,还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改革应尊重地方风俗,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鉴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负责乡村礼俗文化重建的公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应通过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专业素养。
(四)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内核在于构建一个包容且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需要精准识别并妥善解决面临的主要矛盾,充分发挥优势,规避不足,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造祠堂、礼堂、戏台,建设文化广场、史馆等,并加强管理维护。充分利用这些设施,通过“互联网+文化”精准把握乡村居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和服务。
三、结语
乡风文明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建设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殷晓晴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葛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