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2 12:04:48    来源:本站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将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能够更有效直接的达到培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政课、红色文化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精神内核的培养,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述。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就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已经得到更为具体的升华,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四有”青年,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在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个体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它不仅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还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在新时代,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其核心任务,旨在培育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精神的人才,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即是培育青年的爱国精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考察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内在逻辑的。

二、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社会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施行,是党和国家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将青年作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点,要充分利用思政课主阵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

青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当根据青年的思想特点和规律以及时代对青年的要求,因材施教,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向性,进而培育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要通过深入、持久、生动的教育实践,使爱国主义成为广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与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相结合,既能深化思政课教育内容,发挥课程主导作用,又能有效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提升,激发爱国情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能激发爱国热情,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提供巨大动力。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充分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对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网络直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们在思想上的无所适从,不能正确的“明辨是非”。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出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兴载体。利用智能化、现代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同网络空间相结合,高效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灵活性与主动性,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四)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离不开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实践者和弘扬者,为青年树立了榜样。新时代的青年,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奋斗的动力,把理想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谱写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王易,张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1):112-120.

[3]李美佳,方鸿志.善用“大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4]卜阳,翟晓阳.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 (03): 57-59.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亚丽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张峰瑞】

0.2409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