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之中的瞭望台看似渺小,却是守护森林的“眼睛”
王有福加固旗杆,有国旗的地方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
驻守深山20年,王有福把大好年华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森防事业
辖区哪里是火险高发区,哪里是瞭望死角,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瞭望台所处位置海拔1278.1米
王有福对林区小路了如指掌
瞭望员是很少有人提及的一个群体,为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他们整日与山为伴,与林为友,生活孤寂,但责任重大,他们被称为山林防火的“哨兵”。清明节临近,又将进入森林防火特险期。近日,记者前往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黄冶瞭望台,带您走近一名防火“哨兵”——65岁的王有福,在这里,他已默默坚守了20个年头。
固守“方寸”阵地
汽车驶过太山景区的大门,沿着公路再走不远,车头转向,就进入山区的防火路,崎岖不平的土路盘绕在山间,时上时下,急弯不断。汽车咆哮着行驶约20分钟,就到了海拔1278.1米的黄冶瞭望台。
山风呼啸,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被插在最高处,迎风飘扬。65岁的王有福,手持望远镜,正在环顾四周的大山。每半个小时一次,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晚间入睡前看一遍,夜间醒来也要看一遍。对讲机装在兜里,在他看来,对讲机最好别被派上用场,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走进瞭望台,上下两层,上层工作生活,下层做饭储物。十多平方米的瞭望室,是王有福的“阵地”,整整20个年头,他一直坚守在这里。
兴许是长时间一个人工作生活,王有福少言少语,他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比较满意。“有电,有水,有电视,还有空调。”
记者了解到,王有福的日常生活物资均由晋源街办按时送上山。其他生活物资由家里提供,老伴和子女有时候也上山来看望,尤其是老伴,每到防火关键期,会上山与他作伴。
正说着,儿子王俊杰驾车将妈妈周英梅送上瞭望台。这次,王俊杰带了不少东西,即将进入防火关键期,他的母亲要在山上陪伴父亲40多天。
静看万亩山林
站在黄冶瞭望台,环顾四周,山连山,沟接沟,可视范围极广,颇有举目千里的感觉。采访半个小时后中断,王有福又拿起望远镜,从自己的小屋里朝窗外看去。一切正常,他还会在自己的小本上记录一下。
王有福负责的“辖区”有多大?他还真说不清楚,经向晋源区相关部门核实,王有福每天瞭望的面积约25平方公里,折算成标准足球场,是3500个!
即便多数时候是一个人,可王有福的警惕心从未放松过。多年前一个春天的上午,山上刮着七八级大风,瞭望台的门窗都在晃动。刚刚瞭望不到15分钟,心里不踏实的王有福又拿起了望远镜,向西一看,15分钟前还平安无事的要子庄村附近,居然有烟出现,明火很快腾起。王有福马上向山下汇报。几句话的时间,大火就向西南方向烧开了。好在发现及时,控制得力,那场山火最终被扑灭。
最近几年,森林防火工作抓得紧、抓得严、抓得细,山间无一点火情,即便如此,王有福依然不敢放松。
“往北是蒙山,往东是太山、龙山,往南是天龙山,都是咱太原的好地方,我在它们的中心,得守护好。”王有福的这句话,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看得出,王有福深爱着身边的山和林。
当谈及山里的危险时,他说自己一次外出,居然碰到野猪,而且是好几只野猪。当时心里感到的是欣喜,反而把危险忘掉了。
20多年前,风峪沟里到处是小矿,到处是煤车,环境一度很糟糕。后来,政府下大力气整治,封闭煤口子,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也才有了他的瞭望台。这么多年下来,山里的各种动物又回来了,怎能不高兴?
每天,远望深山,近听鸟鸣,呼吸着无比新鲜的空气,在王有福看来,也是一番享受。
一生只做一事
王有福是晋源区黄冶村人,从小在山里长大,与山为伴,以林为生。17岁开始,他就是村里的护林防护巡查员。黄冶瞭望台建成后,需要专人值守,他是最适合的人选。带着信任上山,至今已有20个年头。
老伴周英梅非常理解他,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山上陪他。做饭、搞卫生、瞭望。有个说话的,瞭望台热闹一些。
儿子王俊杰介绍,30岁的他,在记忆里,20年来,父亲在家过春节的次数也就一两次,还是匆匆来匆匆走。一年下来,他的父亲在家的时间不到20天,还是防火空闲期,或者是下雨下雪天,父亲才下山。
王家两女一儿,结婚成家,别人选的是黄道吉日,王有福定的日子是防火空闲期。即便如此,他也是个“局外人”,只负责到时候出现。
“别人家的老人,到了60多岁,大多已经含饴弄孙,但我父亲不同,还是坚守山间,守护着身边的人们的绿色家园。我理解他,也支持他,他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我为他感到骄傲。”儿子王俊杰说。
王有福接话过来:“只要能干得动,我就会坚守下去,守好这片山林。”(韩雅琦 申波/文 韩双喜 王昕/图)
【责任编辑 李佩瑶 实习生 闫慈阳】